当前位置: > 科学研究 > 科研概况
      在历届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建设、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结合学院学科特色与优势,把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作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不断强化其主体地位,着眼创新、深化改革,不断推进规范化管理和加强国际化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本学科学术队伍日趋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科研经费充足,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对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汇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教学队伍,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现已取得了大量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和技术成果,研究水平总体处于国内领先行列,部分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类研究机构的关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移动计算安全、软件前沿理论与应用、高性能可信计算、计算智能理论与应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计算生物信息学和输入输出设备与系统等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直接面向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及硬件装备平台研制、开发与集成等方面特色显著。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重大合作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总装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年科研经费平均增长率超过30 %。;在国际主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英文专著7部/章、中文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9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等奖项。
      在信息安全方面,设计出了终端多模接入认证协议;提出了基于三网融合业务安全提供框架及数字家庭业务访问控制机制,提交了3份国标征求意见稿和3份行业标准申请书;提出了传感器网络安全接入Internet的体系结构;对国际主流形式化模型Canetti-Krawczyk进行了改进;针对802.11i 网络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无线网络漫游密钥交换认证协议和安全快速切换方法;针对WAPI及其实施方案的SK安全问题,提出了WAPI-XG1 接入认证的改进及快速切换方案;针对协议安全测试难题,提出了一致性测试方法和正确性测试方法;对OPNet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其不支持安全协议性能测试的问题,开发了相关的数据与系统安全产品。
      在输入输出系统与设备方面,在高速高精度伺服控制、静电/喷墨/LED打印技术、高速VRC变换,高速RIP图像处理、加固军民两用大幅面输入输出设备及抗恶劣环境技术、网络环境下输入输出设备安全、色彩管理体系结构、彩色特性提取、自适应色域匹配、彩色分色与半调、抗硬拷贝输出的数字水印等研究内容的基础理论、关键算法、原型系统和样机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首创了采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绘图方式,实现了直线电机绘图机、全系列平板绘图机、大幅面彩色静电绘图机、喷墨打印机及大幅面喷墨绘图机、大幅面多镜头CCD彩色扫描仪及CIS彩色扫描仪等产品或性能样机,为国家和行业的重大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许多产品已出口至欧美等国,部分技术达到或超过国际领先水平;提出并实现了基于CCD和测标的高精度套色控制算法,使静电彩色套绘精度优于国外同类机型;研制的扫描仪已装备总参测绘部门,在军用地图扫描输入中起着核心作用。
      在计算智能理论与技术方面,深入研究了高性能可信计算的新模型和方法,从不同于已有可信计算的角度去研究高性能可信计算的一些新模型和方法,解决了部分进化计算模型存在的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不可控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将可信计算思想引入进化算法之中,解决了由于计算机不能精确表示无理数等实数而引起误差、算法必须在有限次迭代后终止而不能求出满足精度要求的近似最优解的问题以及因计算机舍入误差而引起计算结果误差太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不可信的问题;在自然计算的其它新兴领域,如遗传进化、免疫克隆算法、免疫优化、先进人工智能、多尺度几何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理论和应用成果;面向国防信息化建设,注重学科前沿和国防科研实际的结合,研究C4ISR中的情报综合处理、多目标跟踪、战场图像融合与打击效果评估、战场态势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了一批针对不同需求的数据融合系统、海量数据挖掘与多媒体检索系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未知名尸源智能检索系统、基于运动人体行为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与GPS应急指挥车系统。
      在海量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方面,开展了DNA计算理论及其在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了生物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蛋白质网络与代谢网络等基因、基因调控、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生物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模体发现等;开展了与癌症有关基因的筛选、基因图谱数据的可视化、基因功能分析与基因调控关系挖掘、基因图谱数据的异质性修正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基因图谱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对基因调控网络进行了研究,在基因水平上实现对癌症的诊疗;运用机器学习和计算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开展了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代谢网络、信号转导网络等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神经网络,特别是新一代人工神经网络——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计算理论与计算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组之一,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优化计算、自动目标识别、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中,尤其是运用脉冲耦合神经计算模型实现了高效自适应图像处理和高效自适应优化计算以及进行模式聚类和模式分类;提出多因素本源模式的发现理论、方法和算法,并应用于高通量基因上数据分析和复杂疾病的本源性模式发现上。
      在软件理论与应用方面,深入开展了面向对象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混合系统的计算模型、时序逻辑系统理论和时序逻辑验证、框架时序逻辑证明系统、以及框架时序逻辑程序设计语言等研究;创建了完整的投影时序逻辑(PTL)系统和命题投影时序逻辑(PPTL)系统;解决了PPTL的判定性、表达性和复杂性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集建模、仿真和验证为一体的框架时序逻辑程序设计语言MSVL;提出了基于PTL的验证、测试理论与技术;采用所研制的工具对某大型指挥控制系统成功地进行了设计模型自动恢复与体系结构抽象,涉及的C++程序代码达200万行,其实验规模是国外同期已报道的同类实验规模的100倍以上;所研制的Ada语言环境中重用其它面向对象语言资源的支撑机制已经在军队研究单位推广应用;基于Agent和动态语言的军事指控领域软件构造模型、方法与技术,已在构件化、脚本语言、Agent、软件维护与进化、程序分析等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学院的发展与进步,科研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许多成果已经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十一五”期间,计算机学院培养硕士1600余名、博士/博士后160余名。
      目前,计算机学院正在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和中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扬成绩,改正不足,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